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人生的第一个课堂。近日,学校有关领导专程拜访、看望了我校退休教师姜小英女士,在访谈过程中,姜女士畅谈了她对家风家教问题的认识和体悟。
姜小英女士近照 (摄影/王琪)
“服从祖国需要,不是光嘴上说说”
见到姜女士的时候,86岁的老人精神矍铄,谈起以往的经历如数家珍,“我老家江苏丹阳的,从常州女中考入北京矿业学院(中国矿业大学前身),学的是采煤经济,爱人施怀琳是哈工大毕业的”,毕业以后服从国家需要来到河南工作,先后在焦作矿院、郑州电力技校、河南电力工业局、汝南县小郭庄、驻马店机械厂、驻马店地区机械技校、省会计学校等地区和单位生活和工作过。1986年4月到必威betway东盟体育前身之一的郑州煤炭干部管理学院工作,1990年9月从学校退休。回忆起当年的工作,姜女士清晰地记得自己在2系劳动经济教研室,当时的系主任是陈灿石,教的学生都是煤炭系统的高层次人才,“矿长呀、处长呀,都是有级别的,都比我厉害”。当记者感叹于老一辈知识分子深厚的家国情怀时,姜老师自豪地说:“我们那一代人不是光嘴上说说,真的是服从祖国的需要,让到哪里去哪里,哪里需要就去哪里”。
姜小英、施怀琳夫妇合影(供图/姜小英)
“要有文化 ,你们必须要有文化”
作为老一代的知识分子,姜小英、施怀琳夫妇非常重视对孩子的文化教育,时刻用自己的行为影响着孩子。那时候白天工作,晚上就给年长的几个孩子补习功课,没有电,就点个煤油灯。姜小英的女儿说:“我爸领着我表哥表姐,他们天天晚上补课,从小学初中一直补到高中,当时补课的时候,并不知道要恢复高考,纯粹就是对文化和知识的追求,要有文化,你们必须要有文化。后来恢复高考的时候,我表哥表姐他们全考上了。”“我们家里的学习气氛好,我爸只要稍微有点空,就给我们出脑筋急转弯或者智力方面的题,特别激发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样浓厚的学习氛围,对姜小英的几个孩子产生了重要影响,姜小英的大儿子施毅坚毕业于美国密苏里州立大学,后来成为大学教授,二儿子施一公后来成为中国科学院院士。
“虽然条件艰苦,也不觉得苦”
1969年10月底,姜小英、施怀琳一家从郑州到驻马店地区汝南县老君庙乡闫寨大队小郭庄生活。当一家人风尘仆仆地赶到小郭庄,落脚点是村民刚刚腾出来的牛棚,“虽然艰苦,也不觉得苦,没有觉得过不去,在思想上已经做好准备了,没有想过要回来,还能回来”。在小郭庄,施家人很快融入了当地的生活,做农活、拾牛粪、参加劳动。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施怀琳弄来高粱秆、石灰、黄胶泥,把牛棚修葺一新,并隔出好几个小房间。征得当地村干部的同意,还买来电线、瓷瓶,竖起一个个用树干削制而成的电线杆,使小郭庄成为远近十多个村庄中第一个通电的。
姜小英(左二)一家人合影(供图/姜小英)
“我对他们要求比较严,管的比较严”
姜小英对孩子们的要求历来比较严。在小郭庄的时候,村口有个两米多宽、深不见底的水沟,孩子们喜欢和小伙伴们去玩水。那时候,大人白天要参加劳动,没有时间专门照看孩子,姜小英怕孩子们溺水出事,每天回家就检查他们的裤子,发现湿了就严厉批评教育,一直到孩子记住不再私自下水为止。在驻马店生活的几年,施家住的地方,有电力公司、驻马店地区党校、技工学校等单位,经常会放电影,到了周末还会有露天电影。幼年的孩子,贪玩心较重,为了怕孩子们收不住心,姜小英规定孩子们只有周日(那时候还是单休)才能去看电影。姜小英的女儿讲:“我妈管的严,当年普及电视的时候,家里有能力买也没有买,我妈刻意往后拖,一直不买电视机。因为那时候我们都上中学,正是学习紧张的时候,我妈怕影响孩子们的学习。周末的时候,带我们去邻居家看看新闻联播,后来很晚才买了电视。”在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上,姜小英、施怀琳夫妇特别注重平等。在物质生活极度匮乏的时候,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大家子人,很少买水果零食。偶尔买了一点,姜小英说:“从来不偏向哪一个,大家吃东西一样吃,每个人一份,完全平等。”
(文:许卫华)
(本篇报道不得转载)